首页 他山之石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析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析

 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2024/3/25 9:11:40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2021—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这是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等之后,国家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的部署和安排,其中关于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为高教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内涵式发展新征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不足

本科教学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从1994年开始,教育部先后开展了本科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等5轮评估,持续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现阶段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要求落实不到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进入一个由外延发展到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具体办学理念及实践中,落实“以本为本”的教育方略、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还有差距,将立德树人倡导性理念转化为操作性的机制办法、把办学特色和优势转化为培养时代新人的能力还有不足,高校“三全育人”格局需持续巩固,协同育人优势还未完全发挥。学生中心并未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核心价值,知识中心和教师中心仍占据着高等教育的主流。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目前高校内部自我检查、自我诊断的质量主体意识缺乏,学院层面作用未发挥,校院联动、部门协同不足,社会第三方评价与校内主体联系不紧,高校内部各项质量数据信息不全,透明性不够,可比性不足,无法充分体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定位,也未对兄弟学校各项工作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的意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对共性问题分析不到位,反馈不全面、不及时,被评价主体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不足,不能有效利用评价反馈机制促进问题及时解决。

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教学质量提高,需要培养过程、效果和反馈等各环节保障。很多高校只关注经费投入、教师配比、条件资源环境等建设、生源质量以及培养结果质量和教学工作质量等,对教与学的过程监控、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的制度以及机制设计缺乏应有关注。当前各高校面向社会公布的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反映本科教学条件资源环境保障与投入情况,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教与学的过程性指标和学生学习成效。

开展质量保障的载体手段不足。一些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简单,主要依托督导组开展教学检查,更多依靠主观判定的定性评价,缺乏基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与事实举证。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不全面,分析处理反馈滞后,数据应用不充分,缺乏共享机制。各级行政部门建有各自业务相关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相对独立,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不共享不兼容,实际上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整合,不能形成综合性的分析评价结果。质量保障信息化、智能化支撑不够,动态监测、统计分析、诊断干预等不足,既会大数据挖掘又懂教育评估的技术人员欠缺。

质量保障内外协同支持不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要引导建设一批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此提高教育评价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形式和内容相对固化,存在明显的政府主导性,带有较多经验主义色彩,高校有效落实度不高。第三方评价机构数量少,人员和组织结构不够完备,评价方式单一,专业程度不高,缺乏相对独立性。建立内外工作协同、数据融合共享的高等教育质量多维保障体系任重道远。

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命题,谁轻视质量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扩张后,已经进入质量提升的新时代,随着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关注度的提高,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评价,质量评价主体日益多元、质量管理主体也不再仅仅是政府,质量管理渐趋分权化,质量评价的机制也渐趋市场化,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由之前的政府一家主导的“质量管理”,正逐步进入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共治”模式,高校要充分重视质量保障的价值与意义。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法规政策明确要求。《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同时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并以此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符合国家既定的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已成为国家意志,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从“双一流”建设引起的广泛关注等,都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既是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设计的背景,也是方案设计的逻辑起点。质量从何而来?需要进行体系化的设计和保障。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高校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进行教育教学顶层设计,科学设计规划教学体系、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内部治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质量目标,建立规范制度,加强过程监控和动态评价,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高等教育价值与传统高等教育价值的分水岭,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开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内涵式发展新征程。新一轮审核评估的要求,就是要坚持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积极构建大学质量文化,其重点是“质量保障工作”,而不仅仅是“质量”。高校要从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质量保障机制,促进和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

质量保障能力是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一级指标,把质量保障的理念、标准、机制、效果以及质量文化作为二级指标,构建了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

1.准确把握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导向性要求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的理念,加强育人机制体制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各领域,学科建设布局、教育教学模式体系、教材建设规划、教育内部治理体系等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规划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好“四有”好老师队伍,发挥率先垂范作用。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建立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十大育人体系相关工作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审核评估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质量保障的出发点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秉承“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面向产出,聚焦学生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多方主体紧密协同配合,共同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凸显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核心地位。高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愿景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社会合作与国际交流、教学环境条件更新等都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发展质量为基本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上。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认证,都应牢固确立学生中心原则,以学生学习成效作为重要的指标,把考查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学生发展质量放在首位,促使学生中心价值理念沉淀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逻辑和基本共识,固化为教育的基本制度,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核心价值。

3.构建多维主体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体现了国家的重大改革决心,是对固有教育质量文化的颠覆。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元要素共存的范畴,包括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学生质量、课程设置、质量保障政策、质量评估、质量文化等内容。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实施主体越来越趋于多元,其他社会组织和第三方评价机构也成为高校质量保障的重要主体,如评估、认证、状态数据监控、绩效考核、发布质量报告和排行榜等一系列活动,但是高校开展内部质量保障活动是基石,充分调动全校师生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多维主体联动、协同育人,汇聚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合力,营造质量共同体意识,将学生本位、持续改进和追求卓越等要素融入办学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达成度。高校、政府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的一系列质量保障活动,可以形成内外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市场和院校自治三种力量优化运作,使各主体间相互制约平衡,促进高校内外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4.加强学生学习结果及成效质量评价

随着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学习效果与质量评价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的新的方向和标准。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业也逐渐将学生实际学习收益与结果质量作为本科教学质量乃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的关键内容,不断形成思想共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培养过程的跟踪评价,通过采集学生学习成绩、能力素养、学生就业去向及职业发展等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学生能力“画像”,并以此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断形成落实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自运行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5.利用信息化技术赋能教育质量提升

随着5G 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收集、分析、挖掘数据背后信息的量化研究越来越便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专业认证、教学状态数据监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等举措,形成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宏观数据集。部分高校已建成线上教育教学平台,协同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利用教学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强化教学过程评价,以数字技术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政府、高校要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信息化为支撑,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库,整合共享数据资源,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数据采集、治理、分析纵向管理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确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影响因素,建立多维共享且可靠的数据支撑链,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指导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动评估更全面、客观、精准,辅助政府和高校对发展态势实时感知、监测预警和精准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