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停校不停学”,在线学习急需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本周起,不少学校都实行了“网上开学”,开始了“线上新学期”。疫情爆发以来,“停课不停学”(实际上应该是“停校不停学”,把教室内线下课改成线上上课不能说成停课)成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口号,甚至成了培训机构营销的武器。在线教育虽然解决不了传统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为知识传承类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解决方案,解燃眉之急。
由于疫情防控,在线教育产生爆发式增长,对我国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支持和管理适当,也会为国家快速实现软实力的输出,提供了更便捷的战略机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在线教育的发展,及早解决“停校不停学”中可能遇到的政策性问题。
在线教育的发展是多个因素的融合:从课程本身来说,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还要网络授课效果好。首先,每门课都要有相应的上网课程最低标准,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要对课程质量有足够的重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成功的关键。其次,网上学习的规则,比如说学生要完成哪些步骤才可以参加考试等;第三,学习课程的考试检验标准要有具体的要求,不能松紧偏差悬殊,此外,还要从技术上防止考试作弊。
从技术上讲,目前开设网络授课不存在任何问题,软件硬件都具备。只要是能实现网络购物的地区,都可以进行网络教学。当然,个别中小学有缺软件或硬件的,这些学校是由于学校领导以前不够重视,或者观念有问题,现在重视了,软硬件随时随地都可以解决。还有,从硬件上来说,需要提高网络速度,还需大大降低网络使用成本,这就要求推动宽带网络普及,让国民享受到教育的公平,享受到低廉的教育宽带。
现在最需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的问题。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形态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认识不够,对互联网这一重要工具的开发使用不熟悉。其实,现在老师缺少的网络授课能力,同样是可以通过参加网络听课来学习。长期来讲,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经过逐步积累后,广大教师能娴熟地使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信息化手段,直接影响并决定今后在线教育的发展。
从教务和学籍管理上说,在线学习成绩如何认定和转换,如何与毕业证和学历挂钩。成绩转换和相互认可是现行的毕业和颁发学历证书的要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需要,不同学校线下学习的成绩互换矛盾不明显,但线下与线上学习成绩的转换就需要有主管部门的规章可依。同理,高中、职业学校、大学等通过网课学习拿毕业证肯定需要国家政策规定。
从社会用人方来说,政府部门要制定考试的标准、微证书的标准。比如,多少个微证书可以拿到学位,什么学位对应哪些微证书?也就是说,在线学习成绩必须跟现在的学历和学位挂钩,在线学习考取的学位也必须有含金量。如何让用人单位认同这种学习成绩和学历、如何为在线教育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链等。
当然,学生也是最重要的一方,无论从哪个渠道学习,学到知识和技能才是根本。对学习者来说,在没有同龄人陪伴比较,没有老师监督,如何提高学习动力和毅力?如何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系统的知识?等等。
开展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及早制定在线教育的相关规则,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参与者兴利避害,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促进其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无论是否有疫情,都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在线教育发展。这是技术推动的时代变革,也是教育形态的变革,是人类文明向更高级阶段的发展。教育科研人员要及早研发如何检验网课的学习效果和真实性,如何防止考试作弊等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早推出网课与面授课成绩之间的转换,不同学校授课老师获得学习成绩及学分学历认可等等。我们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战略竞争高度,人才培养角度,国家文化等软实力输出角度,重视此次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带来的在线教育发展机会,适应教育形态变革,适应文明发展。
(作者:李志民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