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他山之石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2020/10/26 15:14:12    

学校概况

大庆师范学院坐落于中国石油工业名城——大庆市。1965年油田会战初期,为解决油田子女受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紧缺问题,稳定会战队伍,创建了大庆师范学校。为适应油田基础教育快速发展需要,1980年升格为大庆师范专科学校。随着油田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1993年改建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增设了油田和地方需要的相关专业。为适应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庆市城市转型和大庆油田创建百年油田的需求,2004年5月,在大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大庆师范学院。学校由大庆油田全额投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大庆油田双重管理。

学校占地面积62.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4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8.71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藏书90万册,中外文期刊937种,阅览座位2361个。校园网信息资源丰富,高效便捷,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建有13个院(部),开设了3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有化学和学前教育2个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坚持科学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支撑专业建设需要的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设在我校。大庆精神研究中心为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油田应用化学实验室为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油田结垢与腐蚀实验室为大庆油田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职工1020人,教师657人,教授53人, 副教授1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7人,硕士学位教师407人。学校有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模范教师2人。有特聘教授15人,外籍教师8人。全日制在校生10558人。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办校”的办学思想和“质量立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大庆精神办学,用铁人精神育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0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

建校46年来,为大庆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为行业企业和地方培养、培训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为大庆基础教育从无到有乃至走在全省前列,为大庆油田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先后被黑龙江省委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和先进党组织,被省教育厅授予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状况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学校目标定位明确

学校按照“师范办精、应用办特、错位发展、重心下移”的发展思路,在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围绕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发展战略,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办学目标定位: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较鲜明的办学特色,优势学科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初步形成现代大学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

学科专业定位: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加大师范专业改革力度,加快传统专业改造步伐,实现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合理布局。

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和石油石化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大庆,融入油化,面向基层,服务龙江,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学校重视办学特色的凝炼和培育。在继承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大庆精神办学,用铁人精神育人”的特色;在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中,努力培育“服务基础教育,办成精品师范”、“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的特色。

(二)谋划发展抢抓机遇,领导班子团结有力

学校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谋划发展,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善于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研究和思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积极抢抓机遇,有力推动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解放思想,谋划发展。升本以后,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我们这所大学”,组织了教育思想讨论和主题教育活动,逐步统一办学思想,明晰发展思路,基本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推进由普通本科教育向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二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黑龙江省实施高教强省、大庆市推进城市转型和大庆油田创建百年油田的发展机遇,及时做出了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工学类专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等决策,加快了发展步伐,完善了办学功能,提高了办学水平,扩大了学校影响。学校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大庆油田科技创新和员工培训重要基地。积极争取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两年来,油田拨款一亿多元,获得国家财政部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建设经费二千多万元。三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切实解决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提高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在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群众对校领导班子的满意度达100%。四是中层得力,保障发展。学校重视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中层领导干部大多数有多年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实践经历,有较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有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业务干部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高,执行能力和推进发展能力较强。

(三)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管理服务保障得力

学校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一是领导重视教学。明确书记、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把教学工作列入党委、行政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建立了学校领导联系基层教学单位制度和听课制度。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政策激励教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年度考核、评奖评优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制订一系列政策向教学倾斜,实施教授、副教授津贴和超课时补贴制,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经费优先教学。近两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642万元,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四是师资保证教学。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稳定和使用四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基本满足了本科教学需要。五是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强化教师科研意识,通过科学研究不断充实、精化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六是管理服务教学。学校各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和后勤部门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服务教学,一切服从教学的意识,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本科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形成了各部门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四)厘清人才培养思路,校企合作初见成效

学校以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厘清人才培养思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用铁人精神育人,德育为首,能力为重,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成立了由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学校的专家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协调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研讨,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课程改革思路,推进教学改革。二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聘请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从而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在产学研合作中探索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在合作教育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园校互动式”、市场营销专业的“虚拟订单式”、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牵动式”等多种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根据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特定需求,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四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强化服务,实现双赢。学校紧密结合油田发展需要,建设了油田结垢与腐蚀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承担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油田各采油厂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围绕油田防垢除垢问题,在三元复合驱沉积物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专有技术,解决了油田生产实际问题。其中,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子课题“三元复合驱混配装置研制”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油田科技进步一等奖。油田公司重大项目“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防垢与除垢技术研究”和“三元复合驱集输系统抗沉积剂开发研究”获油田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项目“三元复合驱沉积物控制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三元复合驱沉积物控制技术正在油田推广。近三年,学校与油田生产单位签署技术服务合同28个,合同金额1100万元,已在油田应用了551井次,节约创效5亿元。同时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搞好企业员工和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仅2010年,就完成了油田公司赴海外人员高级综合英语培训、化工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海外市场开发人员培训和“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等39个培训项目,累计培训12987人次。

二、教师队伍

(一)引进聘用调整提高,队伍结构渐趋合理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管理有制度,引进有措施,培养有重点,提高有成效。通过引进、培养、聘用等方式,使教师队伍结构渐趋合理。近三年,学校积极拓展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共引进教师204名,从高水平大学聘请特聘教授50人次,从行业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200多人次。有专任教师567人,生师比17.3∶1;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84人,其中博士27人,硕士3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7%;高级职称教师185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128人,其他系列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6%;45岁及以下教师4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外校学缘教师97.2%,其中省外高校学缘占51.3%;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占95.8%;具有本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81人。

(二)师德建设成效显现,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并认真加以实施。开展了教师年度思想业务考核、学生网上师德评价等活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锤炼教师队伍。严把新进教师入职关,通过开展“身在大庆学大庆,铁人身边做铁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坚定教师职业操守,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练就一身真本事,硬功夫。用“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教育引导教师养成严细认真、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增强敬业精业,为人师表,为学生负责一辈子的工作责任感。省级教学名师王晖、冯展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乐教,执着奉献,是教书育人的典范;老教授陈新萍心系油田二次创业,锐意创新,刻苦钻研,是敢于超越的典范。近三年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普遍满意。2006年9月,学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授予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制度建设保障教学水平提高。建立了约束机制,成立了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织,制定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检查与督促;健全了激励机制,开展了教学质量优质奖评选、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成果奖评选,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科学研究支撑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制定了有效的教师高层次科研奖励制度,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升本以来,发表科研论文2690余篇,其中,被SCI、EI 检索67篇;承担市(局)级以上科研项目2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教师把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带入课堂教学。

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80%以上的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近三年,承担各级教育研究项目150项。“大学英语‘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黑龙江省2009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校内评估、校外交流推动教学水平提高。制定并实施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开展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等级认证工作,每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优良率都在90%以上。2010年,学校邀请黑龙江大学的14位专家组成教学评价小组,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深入课堂听课221学时,涉及194门课程,221名教师。教学评价专家组及时反馈评价意见,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指导。总体评价为“优”的教师占55.24%,“良”的教师占39.52%。

(三)培养培训突出重点,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升本以来,学校重点采取了五项措施,加强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学团队和专业负责人建设。建成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团队11个,选拔专业负责人32名。二是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实行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提高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科研关、育人关;实施中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先后有71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110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三是实施实践锻炼计划,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制订了《大庆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职业素养培训,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仅本学期就派出83名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四是积极组织课堂教学观摩、教师评课等活动,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五是开展校内外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了加快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聘请国内重点大学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校内专家等开展校内培训,举办全校范围内的师资培训50场次,院(部)培训147场次。选派教师参加访问学者、课程进修、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校外培训,更新观念,拓宽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先后有29人到国内外高校参加访学培训,100人参加国家精品课课程网络培训,28人参加课程进修培训,200人次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一)教育经费投入充足,教学设施满足需要

学校依托企业办学优势,通过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年初部门预算、追加经费等形式,保证充足的教学经费,年生均教育费拨款达到7355元。

学校坚持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积极采取措施,严格管理经费预决算,规范内部津贴,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2010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675万元,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16.8%;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533元,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布局,重视校园空间的人性化氛围营造。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校舍利用率高,教学设施有效改善。现有主校区、方晓校区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2.75万平方米,按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10558人计算,生均59.43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22.2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2.50万平方米,生均11.84平方米;学生宿舍7.07万平方米,生均6.70平方米;运动场馆面积4.90万平方米,其中,体育馆面积0.70万平方米,生均场馆4.63平方米,场馆管理规范化,使用效率高。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361个。学校有普通教室143间,学生座位7815个;语音教室13间,座位数662个;多媒体教室70间,座位数8051个,每百名学生配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83个;有教学用计算机1886台,每百名学生17.9台。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等设施齐备,为开展本科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学设施基本满足了本科教学需要。

(二)公共平台日趋完善,实践条件明显改善

近年来,学校不断增加对图书经费的投入,加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09年、2010年新增图书分别为56343册和56556册,年生均图书的进书量分别为5.60册和5.43册。现有纸质图书文献总量90万册。

加大了数字资源建设。有电子图书33.5万册,电子期刊2.1万种,拥有《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8个中外文数据库,并且自建了相关数据库以及《随书光盘数据库》特色资源,基本满足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保证了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

学校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签署协议,正式成为其成员馆,为校内读者提供外文期刊、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原文传递服务;与CALIS(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实现了联机编目、书目资源共享,使图书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和扩展,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网络建设,校园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校园主干网带宽1000M,出口带宽1010M,网络接入信息点数5354个,网络储存空间10TB。加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成为会员单位。引进了150G的教学资源库,包括10335个课件资源和37952个素材资源。建有校园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有2间精品课录制教室。建有基于校园网的教务管理系统、办公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网络管理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2011年启动建设了1.5万平方米综合实验楼,2012年实验室建筑总面积将达到3.8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8.71万元,设备总数5975台(套),其中大型设备73台(套),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691元。2011年实验室建设投入847.4万元,其中教育科学学院427.4万元,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70万元,生命科学学院175万元,化学化工学院175万元。建立了7个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专业实验室,实现了实验室资源与服务共享。建有化学、生物、艺术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和学科竞赛等活动,部分实验室全天开放,仪器设备利用率较高。建有6个校内实训场所,8个微格教室。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所及设施基本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

学校建有教育实习基地145个,专业实习基地62个,实习基地稳定,满足了各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一)专业建设思路清晰,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主动适应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需要,根据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大庆市“壮大接续产业”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按照“扬优、助特、扶需”的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加大师范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力度,加快传统专业改造步伐。对于专业布点较多、社会需求较低、毕业生就业趋于饱和的专业,如科学教育、音乐学、美术学等专业采取停招、转型等办法加以调整。服务大庆油田“走出去”发展战略,增设了阿拉伯语(石油工程方向)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大庆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增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同时,开设了学前教育、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社会急需专业,使整体布局与结构趋于优化。

办精师范。学校始终坚持扎根服务基础教育不动摇,发挥师范专业的传统优势,与哈尔滨师范大学错位发展,重心下移,面向初中、小学、幼儿园,办精品师范专业。通过控制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整合教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逐步打造精品专业。

办特应用。积极发展与油田和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旅游管理等应用型专业,与同城高校东北石油大学错位发展,重心下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立足行业,走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道路,努力创出特色,办特应用型专业。

办好新专业。专业申报的调研制度完善,论证程序规范。通过市场调研、预申报、专家咨询和专家评审等程序加以充分论证,使新专业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建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新专业在人才引进、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使之具备基本办学条件。

注重专业特色培育。以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教育厅“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实施校、省、国家三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培育校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校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划拨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专业,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培养方案科学实用,课程体系渐趋合理

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各专业按学校原则性意见,依据岗位或岗位群对专业人才质量标准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充分论证,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构建并完善了以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提高职业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拓展专业外延和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明确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加强基础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同时,注重课程设置多样化。开设面向就业需要的课程、行业企业文化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以案例讲座形式开设选修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做到“三减三增一加强”,即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减少理论课讲授学时,增加实践课教学内容;加强外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

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师范专业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项目,非师范专业设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从2009级开始,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理工科达到30%以上,文科达到20%以上。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启动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幼儿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建立了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审批制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严肃性。经审定的培养方案及时录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生成教学任务,教务处严格按此下达教学任务书,安排学期课程表。学校定期检查,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三)课程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改革逐步深化

学校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大庆师范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大庆师范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分层建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构建了合格课、优秀课和精品课建设体系。重视课程的培育,优先建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对省、校两级的精品课程给予经费支持。现已建成省级精品课7门,校级精品课46门,校级优秀课161门。

组织各学院对教师进行课程定向,加强课程基本档案建设。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各专业编印了分专业教学大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齐全、规范,执行严格。

选用的教材使用效果较好。制定了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规范了教材选用与征订工作。每学年开展一次教材质量评估工作,保证优质适用教材进课堂。2010—2011学年优质教材选用比例为69%。学校鼓励、支持教师编写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从2009年开始,投入专项经费立项资助《基于ARM9的嵌入式基础与实验教程》等7部自编教材的建设。

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实施办法》,立项资助10门网络课程建设。有43门课程使用了网络课堂系统开展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入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引入了教学资源素材库,充分利用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定期组织现代教育技术和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技术的培训,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严格执行多媒体课件使用审批制度,保证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2010—2011学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552门,占总课程门数的60.46%,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2009年5月首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大赛上,我校获得团体二等奖1项,多媒体教学课件个人二等奖4项。

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学校把实施“质量工程”作为促进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深化本科教学工作内涵建设的战略机遇,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用“质量工程”带动和引导本科教学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资源投入和舆论引导工作力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工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工程、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改革工程”六大工程建设。近三年,学校承担了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1项、市局级教育科研项目3项,设立校级教改项目11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2010年,“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黑龙江省首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11年,“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批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

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以“实用、有效、先进”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把生产一线的先进技术内化为教学内容;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内容内化为教学内容;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学前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及企业生产实际。通过教研活动、教学观摩课、公开课、教研立项等方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实践,采用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情境式、项目驱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积极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课程考核改革指导性意见》。从重视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向注重全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转变。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获黑龙江省2007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综合训练体系完善

注重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引进、聘请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立了理论、实验教师互通,专兼职人员结合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2010—2011学年,124名专兼职实验指导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4.5%,中级(含)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3%。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分层次、模块化、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各专业严格执行实验教学大纲,确保按时开出各项实验,实验开出率达到100%。2010—2011学年,开设实验课程182门,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175门,占实验课程总门数的96%。开放实验室38个,占实验室总数的40%,面向24个专业,为学生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进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验等提供服务。2010—2011学年,开放实验室达68400人时数。

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有保障。重视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育人,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和专业实习基地200多个。利用企业办学优势,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主动走访、沟通、交流,争取实习基地的支持。加强实习过程的规范管理,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习大纲,编制实习计划,选派指导教师,与企事业指导人员共同负责实习全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总结报告、实习鉴定表,学院召开实习总结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探索师范专业综合实习改革,加强了教育研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组织师范专业教师开展教育研习专项培训,进一步坚定了走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之路。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积极开展实习支教活动,选派8批499名优秀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参与实习支教工作,学生从教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方式,各学院与分散实习学生签订协议书,对其加强管理与指导。教学管理部门和各学院通过检查指导和听取实习单位反馈意见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控,不断改进实习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做到实习经费充足,实习时间有保证,实习形式多样,实习内容充实,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深入实践教学改革,技能训练富有成效。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施方案》,规定了训练项目和考核方式。师范专业围绕教师职业技能开展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职业技能训练“双轨”培养,试行毕业证与职业技能合格证“双证”制度。依托书法课程开展规范汉字书写训练,依托普通话课程开展教师口语训练,依托大学语文课程开展应用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各专业进一步扩展专业技能训练项目,依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三块阵地,强调全面、全程、全员的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指导、训练、考核一体化,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通过技能考核,核定修习学分,颁发合格证书。利用微格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技能。2010—2011学年,微格教学96848人学时。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措施,初步实现了师范生“说明白、写清楚、字规范、会讲课”的教师基本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应用型专业围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结合社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设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实行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的技能训练模式,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实施学分管理。

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培养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各学院制定创新实践活动实施细则,明确社会实践必修项目,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油田厂矿,开展文艺下乡、科技兴农、信息技术咨询、家电维修、法律援助等服务,开展营销致富行动、推广普通话、实习支教、关注留守儿童、民族团结采风、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

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有力度,综合训练有实效。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难度、工作量、指导教师、过程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注重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难度适宜,一人一题,力求做到真题真做。2011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多数能够与生产实际、教师科研紧密结合,73%的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生产实践中完成。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答辩、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反馈。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评估,促进了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利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PMLC)”对2011届2318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有效地控制了论文抄袭现象。有368名教师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109人、讲师162人、助教63人(均为硕士研究生)。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五、质量管理

(一)教学管理组织健全,管理队伍满足需要

学校设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组等机构,构建了教务处、教学评价中心和院(部)“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在主管校长领导下,以教务处、教学评价中心为主导,以院(部)为主体实施教学管理工作。形成了教学运行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双线推进”的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评价中心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为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教学管理队伍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现有教学管理人员5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管理人员23人,占总数的4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学管理人员33人,占总数的66%。教务处、教学评价中心工作人员及院(部)主管教学院长(主任)基本稳定,大部分具有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经历,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教务处实施了“4433”处风建设工程,即教学管理做到“要学习、要勤奋、要务实、要创新”,履行岗位职责做到“讲敬业、讲奉献、讲实效、讲团结”,日常工作树立“服务意识、规则意识、自律意识”,学习做到“有计划、有材料、有心得”。

重视教学管理干部培训。学校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立了“大庆师范学院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组织干部参加学习,撰写心得体会。选派了11名教学管理干部到东北师范大学挂职锻炼。邀请有关高校的教学管理专家20多人次来校做报告,举办管理干部培训班,使教学管理干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知水平。注重教学管理研究,采取项目立项、教学研讨等方式,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不断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推动教学建设和管理上水平。近三年,教学管理人员共主持或参加教研项目17项,发表教学管理研究论文40余篇。

(二)教学管理制度齐全,教学环节标准明确

升本以来,学校先后制定(修订)教学规章制度80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编印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学校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了各岗位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主要教学管理环节的工作流程,推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及教学评估、年度考核等各种措施,确保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得以落实,教学运行井然有序。认真执行《大庆师范学院教学违规与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在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中违反教学规章制度的责任人,先后有7名教师因教学违规或教学事故受到惩处,起到了警示作用。

学校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教学管理规程(试行)》,规定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评价等教学管理工作的程序和基本要求。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试行)》,对教师备课、课程讲授、辅导答疑、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实践指导等主要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学校逐级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符合学校定位,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管理工作评估方案、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估方案、考试试卷质量评估方案、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等文件,对等级标准、组织管理、检查评估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定期开展各项评估工作,保证了各项质量标准的有效落实。

(三)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质量监控有效开展

初步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奖励体系六个部分。具体内容是: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校院两级管理组织,明确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条件保障标准,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双线推进,加强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激励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教学督导已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学校成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督导工作条例》。督导专家负责对全校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咨询和指导,向学校和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做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学基本文件,督查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坚持“督”与“导”结合,及时与教师交流,增强了教师质量意识,促进了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规范化,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管校长领导下,教务处、教学评价中心、教学督导专家组、各院(部)齐抓共管、分工负责,有效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一是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坚持评教(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评学(学生学习状态评估)、评管(教学管理工作评估)、专项评估(毕业论文或设计、试卷等评估)“四评并举”。已开展了三轮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及等级认证工作。每学期由教学督导专家、学生、院(部)领导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学年末按照教师综合评估成绩及排名情况核定等级,并对A级教师给予奖励。评估等级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奖、津贴考核的重要依据。各项评估工作的开展,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建立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坚持期初、期中、期末定期检查和随机专项检查,了解教学工作状态,查找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建立了质量分析机制,任课教师对试卷质量进行分析,督导专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分析,院部对专业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四是建立了教学信息收集反馈机制,设立了学生信息员,开辟了网上信息收集反馈渠道。教务处、教学评价中心、教学督导组工作人员及时整理来自师生的教学信息,以简报、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形式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送达主管校领导,以便其及时了解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对教学工作实施有效监控和调整。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不断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一)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学风建设取得成效

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教学评价中心等相关部门及各院(部)负责人组成。为加大学风建设整治力度,2007年,针对123名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作弊这一现象,开展了“123”现象大讨论。2008年,开展了“五风”教育活动,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各学院制定本单位学风建设实施方案,任课教师、辅导员、学业导师发挥督促和引导作用。学校制定了考核标准,对各学院学风建设情况进行考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处理。重视考风考纪教育。坚持考前“三会”制度,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动员和教育。此外,加大考试监控力度,从2008年起坚持学生考试必须持“三证”(身份证、学生证、准考证)进考场制度,有效杜绝了替考现象。近三年,考试违纪作弊人数逐年减少,分别为46人、39人、15人。考研学生逐年增多,图书馆自习室座无虚席。学风建设取得了成效。

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为主要依据,积极开展“铁人奖励基金”、评比“学习标兵”等多项表彰活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成立大学生资助中心,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重视校园环境育人功能。雕塑《走向世界》、《金苹果》、《弦》、文化景观石“敬业精业”、“师恩难忘”、“足迹”等物化环境载体以及镌刻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容的校园“文化墙”、食堂廊柱等物化环境载体,体现了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氛围。近三年来,学校投入220万元资金,绿化美化校园,新建了读书广场,兴建了音乐广场,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搭建科技文体平台,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形成了以制度为保障,以学科竞赛为龙头,以科技活动月为载体,以科技类社团为依托的课外科技活动新格局。三年来,学校组织了各类科技活动41项,学生参加活动人数累计5000人次。举办科技讲座和学术报告会438场次,参与学生65700人次。制定了学科竞赛章程,组建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化工设计、ACM程序设计等学科竞赛组织,定期进行竞赛训练,参加学科竞赛组织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开展活动的水平逐年提高。

学校重视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组建了“大学生烛光艺术团”,经常在校园演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深入油田厂矿、社区进行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组建“十百千”优秀学生培育团队,定期开展寝室文化月、读书沙龙等团队专题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开展“红色文化月”活动,通过红歌汇演、辩论大赛、摄影大赛、书画作品大赛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艺术气氛,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学校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举办体育活动月,进行篮球排球比赛、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等项赛事,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参与面达70%以上,活跃了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举办体育运动会,全面检验学生体育锻炼成果,表彰体育成绩优秀者,激发了学生锻炼热情。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010年春季恢复了早操,学生一年四季坚持锻炼,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学校重视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继成立了北辰文学社、舞℃空间社团等28个校级社团,会员达到1235人,定期开展活动。三年来,社团开展各项活动1064项,参加活动的学生达11204人次。这些社团涉及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领域,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三)健全学生管理体系,服务指导成效明显

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学生工作领导机构,学生工作处(部)下设学生综合管理科、思想政治教育科、大学生资助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各学院党总支(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学业导师分工协作,从而形成了校院两级负责、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

重视大学生学业指导。各学院成立了学生学业导师领导小组,负责学业导师制的实施。学业导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能力素质、个性特点等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课、考研、就业、创业、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等活动。

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2011年,在黑龙江省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的两个创业团队在与400多个团队的角逐中进入50强,获得优秀奖。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有专职人员5人,负责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为公共必修课,同时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活动,常年进行团体心理咨询训练。现有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和“心理委员协会”,会员近千人。三年来,年平均个体咨询700人次以上,团体辅导1000人次以上。大庆市心理学会设在我校。2009年,学校被黑龙江省高校工委、教育厅评为“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奖、贷、助、补、减、缓”六位一体的帮困助学工作体系。除国家的专项资金外,学校还自筹资金设立校内助学奖学金。2008-2009学年,资助7987 人次,资助金额1399万元;2009-2010学年,资助12898人次,资助金额1487万元;2010-2011学年,资助7528人次,资助金额1714万元。

七、教学质量

(一)积极拓宽德育途径,德育为首落到实处

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培养“铁人”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中增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的内容,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弘扬铁人精神,再创庆师辉煌”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新生拉练,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举办铁人事迹报告会,邀请油田老会战、老劳模、老标兵来校为学生作报告;开展红色文化月活动,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线,开展“笔墨丹青绘大庆”、“重温红色经典,共抒爱国情怀”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创作排演了音乐舞蹈史诗《创业颂歌》,作为纪念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的庆祝节目,在大庆电视台直播;清明节,组织学生到铁人广场为铁人塑像献花、在铁人塑像前宣誓。多年来,我们开展的这些富有成效的活动,得到了社会认可,曾被《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宣传报道。

开展对祖国尽忠、对社会尽责、对事业尽心、对学习尽力、对父母尽孝的“五尽”教育活动。以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学生撰写国庆征文、演唱红色歌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国家发生的重要事件为契机,通过“万瓶水、万颗心”活动、争做“世博会”、“大运会”志愿者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见习、实习为契机,教育学生把见习、实习活动当做自己事业的开始,用铁人精神鞭策自己,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评选“十大学习标兵”、“十佳青年”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以“母亲节”、“父亲节”为契机,开展“寸草春晖”等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践行孝道文化,学会感恩。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工作成果逐步显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三年,有2个班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班集体,10名学生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好学生,5名学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学生干部。有1020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校铁人奖学金。有6名学生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担任引导员,受到团中央表扬。学生无偿献血量居全市六所高校之首。学生积极参加环保宣传、法律普及、公交使者等公益活动,展现了良好的精神品质和时代风貌。

(二)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逐步增强

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有机结合,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一是重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实行分层次教学,取得较好效果。2010级A级班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初次通过率在40%以上。注重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的学时比例为1:1。二是重视专业(职业)技能训练。近三届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得率100%。英语专业职业技能训练成果显著,98%的学生获得了专项技能合格证书,在第四届“全国高师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黑龙江赛区决赛中获得40个一等奖中的15个,一等奖获得率位居全省各参赛高校之首。三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制定了《大庆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实践学分。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黑龙江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化工设计、ACM程序设计、市场营销策划、冰雕、雪雕、声乐、舞蹈等各类比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优秀作品奖2项,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46项、二等奖87项、三等奖63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14项,发表作品40件,毕业作品展览310件,毕业汇报演出4场。

(三)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身心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学生文体素质全面提升。一是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公共体育课在二年级实施“选项课”教学,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等14个项目。根据北方气候特点,冬季开设冰上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二是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除每年的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冰上运动会外,开展了阳光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保持在85%以上。近三年,学校师生在各种体育比赛中获得奖励1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6项,学生女子板球队在2011年全国板球青年锦标赛中获得季军。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一是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开设了中外美术作品鉴赏、书法欣赏、中外名曲鉴赏、戏剧欣赏等30多门艺术教育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不少于1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二是通过举办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作品展、音乐会、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氛围。三是每年举行文化艺术节,依靠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征文比赛、合唱比赛、书画比赛等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学生参与广泛。艺术比赛成绩突出,近三年师生获省级以上文化艺术奖项356个。积极参与油田和地方各类文化艺术活动。2011年7月,在黑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首届全省艺术教育调演评比中,我校师生获得教师、学生声乐类一等奖4项、舞蹈类一等奖2项、乐器演奏类一等奖2项。学生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黑龙江省高校舞蹈大赛”获金奖2项、银奖、铜奖各1项。2010年11月,艺术学院师生与全国其他8所高校师生随国家教育部文化演出团赴俄罗斯参加中俄大学生联欢节,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认可和兄弟院校同行的赞扬。

(四)办学实力日益显现,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升本以来,学校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和改革,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管理逐渐规范,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逐渐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比较满意。2010—2011学年的两个学期,学生网上评教平均成绩分别为95.84分和95.82分。学校定期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活动,近两年学生满意率都在95%以上。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网上评学,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评价。2010—2011学年两个学期,教师评学的平均成绩为90分和88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总体上是满意的。

学校对生源的吸引力逐年增强。2009年以来,学校在黑龙江省本科二批招生平均录取分数与省控线的差值文史类分别为20.34分,19.46分,18.15分;理工类分别为19.80分,17.48分,19.22分。新生报到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09年为93.5%,2010年为95.1%,2011年为94%。

我校毕业生大多工作在大庆、黑龙江省及石油系统的基础教育、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好评,人才质量得到社会认可。近几年,学校开展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给予较高评价,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敬业精神,能适应职业和岗位的需要。

(五)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学校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学校年度的重点工作,层层抓好落实。建立了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与奖惩机制,就业工作成效与业绩挂钩。实施“立足大庆、着眼哈大齐工业走廊、服务龙江、服务石油石化主体行业、按区域划分、按高中低端分层次谋划”的就业市场开发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黑龙江省为主的就业市场。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与就业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利用“大学生入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国家政策项目,帮助学生就业。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入伍预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加强就业组织工作,学校每年举办3次大型校园招聘会,随机召开小型招聘会,及时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学校就业网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天天有更新,深受毕业生欢迎。近70%的毕业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大中小型招聘会、供需洽谈会和行业企业对接会实现了就业,90%的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满意。

学校对2008—201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统计,年终平均就业率为94.37%,其中高端就业(签约、升学、国家项目就业)的占21.58%,合同制就业占59.33%,灵活就业占13.46%。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为69.3%。2010年对2008—2010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有74.8%的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适应。2009—2011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6.33%、87.36%、87.07%,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第二部分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升本以来,学校合理定位,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评建过程中,全校上下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一、领导干部

升本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根据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办学定位。带领全校上下推进“两个转型”,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面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艰巨任务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一是思想解放不够。二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三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作为一项新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和建设,需要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才能有效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已基本完成,但是由普通本科教育向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刚刚起步,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上还需要一个过程。部分干部对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研究不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不到位。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段时间,教职工队伍补充极少,造成现在中年干部断层,资源有限。干部整体队伍年龄老化,后备干部储备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受办学体制影响,干部交流渠道不畅,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学校没有机构设置、中层干部任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校内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不完善,对年轻干部培养力度不够。

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提升执行力。紧紧围绕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核心任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校、院领导班子对教育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牢固树立“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的落实和深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谋划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二是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等有效措施,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加大领导干部学习锻炼培训提高的力度,通过选派一批教学领导干部到国内外应用型大学访学,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灵活选用机制,充实干部队伍。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任用的权利,为学校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培养储备充足的领导干部队伍。

二、合作教育

学校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主管,属于企业办学,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统筹协调全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在争取政府、企业对学校的支持合作方面初步做了有益尝试。但产学研合作教育刚刚起步,在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政府、企业和学校还没有完全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和机制,政府牵动、学校主动、企业随动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一是缺少企业和社会参与支持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入度还不够,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合作育人推进程度不够,尽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等专业已开展了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但学校整体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吸收企业专家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还不多。三是发挥企业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展研究的能力薄弱。

主要原因:一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受本科办学时间短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影响,学校科研实力尤其是应用科研的实力比较弱,技术服务面窄,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仅仅凭着与企业的隶属关系、历史渊源和感情纽带不足以建立牢固长效的合作关系,很难形成校企互赢的良好局面,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开展。二是由于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缺乏应有的认识,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改进措施:进一步发挥企业办学优势,“立足大庆,融入油化”,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战略联盟。

根据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优化专业结构,紧紧围绕“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 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周边区县签署合作协议,与区域典型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方式、合作构建课程体系,合作开发课程,见习、实习与行业企业共同完成,把育人延伸到企业车间、中小学、幼儿园。师范专业由学校统筹选择8-10所地方名校(幼儿园)建立示范教育实习基地,每个应用型专业选择1-2个典型企业建立示范实习基地,融实习实训、教师锻炼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于一体。通过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对地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使校企(地)之间真正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

继续落实好《大庆师范学院服务地企行动计划》,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紧密结合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需要,根据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大庆市“壮大接续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着力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大庆油田科技创新基地、企业员工和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承基地。

三、师资队伍

面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目标的要求,我校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师队伍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青年教师比例偏高,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6.4%,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二是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不足,具有专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偏少。三是个别新专业的教师数量短缺。四是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不足,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数量不多。五是教师国际间交流少,缺乏国际化背景。

主要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末学校曾一度停止招生,由于教学任务减少,部分优秀教师流失,是形成目前中年教师出现断层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学校办学层次提升、规模扩大,大量引进教师,其中以青年教师为主。受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地域条件等限制,多数专业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及具有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教师时存在一定难度,致使专业带头人可选拔的资源匮乏。新办本科专业数量增加较快,师资培养培训与学科专业难以同步发展。在传统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换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经验积累不足、研究不够,实践锻炼开展得不够深入,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部分新教师对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本科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教学经验积累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与国外大学交流少,缺乏对教师出国访学或研修的政策引导。

改进措施:一是优化各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突出重点,对师资紧缺专业加大政策倾斜。重点引进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专业建设指导能力的中年教师;拓宽引进渠道,积极从行业企业调入或聘请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强化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二是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力度。继续实施教学名师培养和教学新秀选拔工程,发挥名师和新秀的引领、示范作用。完善创新团队建设办法,以重大科研项目和专业主干课程为载体,以学科专业带头人、课程建设负责人为核心,构建若干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效应。三是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注重培养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到中小学和幼儿园见习、实习,中青年教师5年内累计要有2年以上本专业实践工作的经历。鼓励教师取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对获得证书的教师予以奖励,并在晋职、晋级、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其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四是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国际大型企业访学或研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外(境外)大学访学、研修、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外语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起国家、省、校、院四级培训体系,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政策和培训制度。五是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继续实施导师制,引导新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科研关、育人关。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三说三讲”训练,“三说”即说专业、说课程、说课,“三讲”即将课程讲精、讲活、讲透。积极组织教学观摩、教师评课等活动,坚持集体备课,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岗位、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师岗位技能训练,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专业建设

学校按照“师范办精、应用办特、错位发展、重心下移”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取得一定成绩,但专业内涵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升,专业特色还不明显。个别新建专业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应用型师资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少数应用型专业服务面向不具体,课程体系构建偏向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符合度不高,缺少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同行业企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对理论知识的“实用、有用、够用”把握不准,课程内容还不能充分反映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项目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推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些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过于简单,不仅没有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网络课程资源不足,利用率还不高。

主要原因:升本初期,本科专业布点和数量增加速度较快,工学类新专业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部分非师范专业是从师范专业衍生过来的,对工科等应用性强的专业缺乏建设和管理经验。部分专业负责人对应用型专业建设内涵认识不够,对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缺少深入研究,对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层次理解,还沿袭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课程改革涉及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更是难点。面对新的改革,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还存在畏难情绪。部分教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及时。一些教师仍固守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对课程与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不深刻。同时受自身学科视野和科研水平的限制,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指定的教材,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网络课程开发的经验欠缺,技术力量支持不足。

部分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方式方法认识不到位,还没有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手段探索投入精力不足。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认识不清,不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又滋生了一些人的懒惰思想。

改进措施:在专业建设上,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将“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固化到每位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瞄准油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办学基础,突出办学优势,加大师范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力度,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通过建设、改造培育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精品师范专业的内涵,打造一批精品师范专业;发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的作用,加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研究;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推进精品师范专业建设进程。以省级“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艺术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为平台,引领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校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成一批特色应用型专业。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与评选方案,积极、灵活有计划地引进急需的高职称、高学历专业带头人,加强对专业内涵的研究,科学制定分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服务的区域和具体的服务对象。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使基础薄弱的专业在规划期内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建立学校专业建设评估与检查制度,对传统专业、新办专业、特色与重点专业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

在课程建设方面,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密切关注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强调开设课程的目的性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直接性,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新课程。通过立项等方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内容改革,以“实用、有效、先进”为原则,精选整合教学内容,反映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加大优质课程建设和网络课程开发力度,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具体、详尽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计划,指导各专业建立体现本专业特点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应用型课程建设体系,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制定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引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在一门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上,采取“项目式”等教学,做到以“用”导“学”、以“用”促“学”,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讲授上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经验,并通过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在广大教师中进行宣传、推广。畅通学生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渠道,广泛征求学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师生共同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良好氛围。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课堂教学平台使用技术的培训,引导教师在提高教学效果上下工夫,让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学风建设

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风建设任重道远,在部分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学习目标缺失。这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具体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学业要求不高,不善于把握学习的方法。平时用力不勤,期末应付考试,满足于及格成绩。漠视前途,荒废学业,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二是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崇尚科学、热衷学业、追求知识的兴趣。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不能持久,缺乏钻研精神是这些学生的常态表现。三是学习纪律松懈。部分学生学习懈怠,纪律散漫,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逃课、抄作业,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学习精力旁移。个别学生热衷于早恋、校外兼职赚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贪图享乐,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五是学校虽然为学生搭建了校院两级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但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

主要原因:一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诚信不足、情绪浮躁等不良风气流行较广,在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因素都对学生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消极影响。二是生源质量下降。我校所处地区参加高考的学生80%以上都能进入大学,而我校三表招生批次的生源(占学校当年招生总数23%左右)中,较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学习动力不足。三是大学前后学习模式差异较大,部分学生仍然沿袭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而教师与学生课后沟通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致使问题叠加累积,部分学生无法听懂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对学习失去信心。四是专业思想动摇,对专业学习失去信心。一些学生入学前填报志愿随意,缺乏选择,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志愿,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热爱专业,所以专业学习常显被动。五是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性,个别活动项目受教师科研能力及水平所限影响了学生的参与面。

改进措施:一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科学制定并认真实施《新生入学教育方案》,把好新生入学教育关;着力做好学业生涯设计,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并督促其完成学业;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深入开展好“五尽”教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发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色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文化月”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用铁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三是加强师德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入手,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搞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精神。关心学生的学习,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专业知识系统以及就业前景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为学习指明方向,避免因专业思想动摇而产生厌学等消极情绪。五是继续抓好“三清三整”教育活动,加强管理力度。紧紧抓住日常管理中的“四率”(上课出勤率、早晚自修率、作业上交率、考试及格率),有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的学风建设工作。六是加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顶层设计,建立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科技活动节等校级科技活动平台,扩展各学院科技创新活动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六、质量保障

近几年,学校采取措施不断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取得一定效果,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一是教学管理及监控制度还不完善,一些规章制度和监控措施执行不够得力。二是教学秘书等管理岗位的人员不够稳定,部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管理能力亟待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三是评估机制不够完善,评估评价的方案还需要明细,同行评价、校外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不够。四是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及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不够健全。

主要原因: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环节多,研究、探索和实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升本以来,发展速度较快,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制度建设仍然难以跟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学校教学工作需要。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忙于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对教学管理理论缺少系统学习,对应用型高校教学规律的研究不够深入,缺少对教学管理遇到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不够。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缺少激励措施,高学历人员不愿从事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不安心管理岗位。受政策限制教学管理人员晋职和晋级还存在一定困难,也影响了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

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中,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二是实施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待遇,争取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发展的职称评审政策,稳定基层教学管理队伍。以工作业绩为导向,实行优胜劣汰,做到岗位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三是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开展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评估与评价的研究,促进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理顺全校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各部门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任务和责任。二是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自我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规范评教、评学、评管方案。有计划地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等专项评估。完善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等外部评价制度。三是建立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并定期发布制度,制订并落实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建立顺畅、高效的质量信息收集、反馈和控制机制,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四是强化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充实教学督导人员,加强培训和交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专家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注重发挥院(部)和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应用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质量监控体系有效促进和指导教学的功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